理財觀念

生命週期投資法- 投資開槓桿能提升報酬還能降低風險,有影無?

Youtube影音版:

生命週期投資法,最近勳仔周遭的朋友很多在熱烈討論這個話題,因為根據國外的研究,這個方法完全顛覆我們想像,年輕投資開槓桿,居然能讓人生的風險降低,報酬提高,這是什麼樣的巫術,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近期勳仔注意到越來越多人在討論利用槓桿型ETF來做資產配置的方式。在我們細看這個話題之前,勳仔想來先介紹生命週期投資法(Lifecycle investing),這個由兩位耶魯大學教授Ian Ayrea跟Barry J. Nalebuff所提出的論點。

生命週期投資法的前導觀念- 雞蛋不要放在同個籃子裡

“雞蛋不要放在同個籃子李”,這句話應該是所有開始投資的朋友,最常聽到的話。所以近年來投資ETF的朋友越來越多,因為投資ETF等於擁有一籃子股票,可以有效降低單一個股踩雷的問題(延伸閱讀:ETF是什麼?)。

而且除了股票型的ETF,資產配置理論告訴我們,除了透過股票ETF擁有一群股票,我們也可以再加入債券ETF的資產組合,達到一個更為分散的投資組合。

這些觀念,應該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不過這邊的風險分散,指的是同一個時間維度內,透過分散不同標的的方式,來降低風險

我們除了資產標的的分散之外,其實還有其他不同維度用來分散風險的方法,也就是生命週期投資法的中心思想,用分散曝險時間的方式,來達到另一種分散風險的效果

生命週期投資法(Lifecycle Investing)是什麼?

相較於同個時間買進不同資產,來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方式,生命週期投資法選擇的是用分散資產曝險時間的方式,來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聽起來有點饒口,不過觀念其實很簡單。年輕剛出社會的時候,薪水少,存款少,假設只能有10萬塊資金投入股票。這時侯我的資產曝險的就是這十萬元。

而大部分的人,一方面會隨著工作年資的提升而得到相對應薪資的提升,而另一方面累計的工作時間,也夠持續存下比較多的資產,讓我們先假設資產在幾十年後可以來到500萬的規模。

如果這500萬也都不做債券的配置,全部投入股票,那麼曝險程度就是500萬。而這500萬,一天股市下跌超過2%,則幾十年前存的那10萬,跟本就不重要了,因為變成只是每日波動上上下下的數字罷了。所以年紀越大,資產越多的狀況下,我們要讓我們曝險減少,年輕的時候資本小,所以要讓曝險程度拉高,來平均分散未來預期總資產在每個期間的曝險程度。

所以也常聽到根據年紀的資產配置方式,也就是年齡20歲的話,股80債20,30歲的話就變成股70債30的配置比例,年紀越大,資產配置在風險低的債券比例要拉高,而配置在風險部位的比例要降低。

不過這兩位耶魯大學教授覺得年輕的時候做股80債20的配置還是不夠,因爲年輕的總資產佔比未來預期可能成長到的總資產還是非常低,所以要達到拉高這時間的曝險佔比以達到分散的效果,就要利用槓桿,讓年輕時候資產曝險程度拉高,甚至超過一倍,建議值則是兩倍。

其實如果依照退休年紀想要獲得的總資產,用類似股價模型的折現概念去反推年輕時候時候的資產,要放多少部位在股票市場,這個推出來的值,往往都是年輕時候資產的數倍,也就是2倍槓桿是不夠的

不過越是高槓桿,面對短期的市場波動,撐住不被擊倒的機率就越低,所以也不能無限放大槓桿比率,照作者的想法,最多就是兩倍槓桿。

而隨著年紀增加,資產放大,就可以逐步降低低槓桿。

根據生命週期投資法的作者所述,人生的財富累積可以分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從出社會工作到十年左右的年資,這時候薪水收入比較少,資產累積也比較少,這時候槓桿比例可以開到200%,透過比較大的槓桿放大這時期部位佔人生總資產部位的比例。

第二階段:從年資十年工作到中年約莫50歲左右,這時候預期薪資收入跟資產都有一定的提升,這時候適度降低槓桿,讓槓桿介於200%到100%之間,也就是還是開槓桿只是比例可以降低。

第三階段:屆臨退休前約莫十年,這時候的資產經過數十年的累積已經有一定規模,還有職涯可能也坐上比較高的位置,這時候就要完全去槓桿化,並且納入更多的債券配置,降低整體部位曝險在高風險市場的比例。

雖然很多人知道要做資產配置,也有聽過年紀的股債配置法,不過對於鼓勵年輕時候利用槓桿的這個觀念還是很難接受,不過其實有很多人其實不知不覺就已經應用了這個觀念了,那就是房貸

房貸就是一個生命週期投資法的好例子

生命週期投資法-房貸例子

勳仔可以理解傳統上認為,投資就是要按部就班,不要亂開槓桿,風險很高,不過我們買房子其實就已經應用到類似生命週期投資的概念。

我們年輕的時候,要成家立業,很多人會想要擁有一種有自己家的歸屬感,所以會想買房子。

但是假設房價一千萬,年輕時候的我們,薪水跟資產都還很少,可能只能拿出200萬的頭期款,其餘就是利用跟銀行貸款剩下的八成來補足購屋款,然後後面幾十年當中,在邊工作邊還。

用200萬取得1000萬價值的資產,其實就是在開槓桿,而且還是高達五倍的槓桿。隨著寬限期過後,開始還本金數年之後,貸款的數字會慢慢下降,某種程度上就是持續讓槓桿降低,直到我們將房貸還完,就等於是完全的去槓桿了

所以房貸的概念,也一樣在年輕的時候開高槓桿,然後隨著年紀增長,讓貸款成數持續下降,等到快退休之際,貸款都還完,就完全變成自己的資產,也等於沒有曝險的問題

所以房貸也是一種利用拉長時間,來降低投資風險的一種方式,我們無形中都應用了類似的方式在累積資產,不過同樣的觀念套用到股市投資上,能接受的人相對就比較少了。

延伸閱讀>> 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善用房貸

生命週期投資法研究心得:

生命週期投資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覺得年輕人應該在年輕的時候利用槓桿來增加這時期佔未來總資產的佔比。

這個觀念跟傳統上老一輩告誡不要開槓桿是完全背道而馳的,所以勳仔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也是有一種刷新三觀的感覺。

不過因為兩位教授都是學者,這樣的論述其實都有相關歷史的數據可以佐證,這樣的做法,確實是能夠降低風險的。

不過學術歸學術,勳仔不是真正鼓勵大家都照單全收,明天馬上開期貨帳戶用兩倍槓桿開始進場操作,很可能賠的一屁股。

因為一旦開了槓桿,損失也都是兩倍起跳,縱使學術研究告訴你,短期損失撐下去未來有很大機會翻身,但是一方面如果你現在就急需用錢,當下的兩倍損失也是得吞,或是心理那關過不去,選擇在兩倍損失的當下,就停損出場,這都是人之常情

所以是否應用生命週期法,仍舊取決於自己的個性跟風險承擔的能力,如果開了兩倍槓桿,每天都提醒弔膽,工作都沒辦法專心,那真的還是專心工作就好,至少心理壓力不會那麼大。

如果有一些閒置資金,而且對生命週期投資法頗感興趣朋友,或許可以撥用一部分資金先試行看看勳仔之後會提到的槓桿型ETF,透過實際進場體驗,就會知道這個方法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僅就公開資訊進行主觀分析,僅供投資朋友參考,不應當做投資依據,投資朋友仍然需要根據自身風險承擔能力作為投資判斷,盈虧自負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的話,歡迎點擊下方分享按鈕,分享這篇文章給你的FB或是Twitter的親朋好友,或是加入勳仔的理財小角落<<Youtube頻道>>或是<<方格子vocus專頁>>,接收最新的理財資訊

勳仔的理財小角落 youtube頻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